在基础工程课上,路绍师傅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亲手搭建各种简易的结构。
他们学习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受力,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何确保结构的稳固。
他们用泥土、木棍、绳索,搭建起一座座小小的桥梁、房屋模型。
他们现,原来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不同的摆放下,竟然能承受完全不同的力量。
他们也懂得了,建造不仅仅是力气活,更需要精密的计算和科学的原理。
在卫生课上,林羽亲自编写了教材,向学生们讲述病菌的概念,强调清洁的重要性,教授如何预防疾病。
他甚至带着学生们参观了军营的医务室,讲解了简单的外科急救和伤口处理。
学生们第一次知道了,“病”
并非都是鬼神作祟,也可能是一些看不见的“虫子”
引起的。
他们学会了饭前便后洗手,学会了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学会了如何用艾草熏蒸消毒。
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却让他们感到受益匪浅。
整个学堂,都弥漫着一种积极向上、求知若渴的气氛。
学生们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机器,而是主动思考、勇于探索的求学者。
他们的精神面貌生了巨大的变化。
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朝气,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改变他们自己,也将改变雍凉的未来。
一些老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和林羽不断提供的“新奇”
思路中,获得了启。
苏仪在与学生讨论历史战例时,开始尝试用林羽教授的管理学理论来分析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指挥效率。
柳宽老先生在教授算术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计算方法应用于更复杂的工程测量和农田规划中。
路绍师傅在指导学生搭建结构时,也开始尝试将林羽提出的力学原理,运用到更大型的建筑设计中。
他们现,这些“杂学”
并非是互不相关的,而是可以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
平西学堂,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在打开一扇扇全新的大门。
那些曾经被旧体系压制和埋没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释放。
一种全新的力量,正在悄然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