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文官们还是一头雾水。
他们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
然而,圣旨已下,无人敢在此时违抗。
看着那些尽力掩饰喜悦之情的武将勋贵,文官们心中更加酸楚。
朱棣心中默默叹息一声。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大局已定。
老朱说完话,牵着朱允熥走向龙椅。
黄子澄和方孝孺的手脚越发冰凉。
忽然间。
黄子澄灵光一闪,想起了一件事。
“启禀陛下,臣尚有一事需奏!”
顿时,大殿内的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入朝前,谁都能猜到今日朝会必有大事发生。
如今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起初,大家都以为这场审判的核心在于判定蓝玉是否有罪。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审问蓝玉的过程中,竟然牵扯出了朱标的遗愿。最终,皇帝亲口表示要将大明的江山托付给朱允熥。
虽然这并非正式的立储诏书,但在群臣面前公开提及,其意义不亚于正式确立储君。自这一刻起,大明未来的走向已成定局。
蓝玉也因此从有罪之人转变为功臣。此刻,黄子澄上奏之事绝非小事。朱元璋缓缓转过头来,示意他直言。
黄子澄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个时机十分危险,稍有差池,不仅自身难保,甚至可能株连九族。但他别无选择,如果朱允熥被正式册封为储君的消息传出去,再想挽回就太迟了。于是他鼓足勇气跪下。
------------
“臣启奏陛下,关于先太子的遗愿,兹事体大。”
“梁国公与吴王交情匪浅,单凭他一面之词不足以采信。”
黄子澄洞察敏锐,他深知皇帝刚经历了丧子之痛,恨不得将所有财产都留给儿子。若是真有朱标的遗愿,皇帝必定竭尽全力去实现。
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根本上否定蓝玉的说法。毕竟,即便朱标真有此意,当时未必有人在场作证,谁能保证其真实性?
果然,话音刚落,朱元璋的脸色立刻变得阴沉。
蓝玉急忙说道:“陛下,此言千真万确!”
他对自己的说法充满信心,因为这是事实。当年朱雄英去世后,吕氏尚未扶正,朱允熥作为嫡长子身份明确。而常氏出身与诸多武将勋贵关系密切。
在那时的朱标心中,如果自己将来能够登基,朱允熥必然会被确立为太子。
即便朱标内心另有考量,在面对蓝玉、常升这样的武将权贵时,他也一定会这样说,以此来笼络人心。
至于这是否算得上朱标临终前的遗愿,就留给后人去理解吧!
朱标去世之后,蓝玉几乎已经将这些话忘却。
毕竟,朱标生前对他讲过太多的话语。
这些话只是在闲聊间随口提及,并非郑重其事地交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