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早就通过二十四节气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温度、光照以及降水量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
“所以你觉得北边的情况如何?它们的环境适合吗?气候又怎样呢?温度足够高么?”
“我个人认为有些地方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强行种植玉米,最终是难以获得收成的。”
“举例来说,在一些日照不足的地带,玉米可能连抽穗都做不到。”
刘明说着自己的观点时,一旁的赵老师不住地点头附和,对此深表认同。
要说哪一个民族拥有最为悠久的耕种传统,那就必须提到中华民族了。
祖先早就在《晏子春秋》中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样充满哲理的话语,更何况当代人呢?
“你觉得那些计划强制推行大规模玉米种植的地方,会成功么?”
赵老师似乎话里有话,而刘明仅仅摇摇头,没再多说什么。
二人继续沿着乡间小道走到村外新建的养殖场所,看到李强正带着几个村民忙着给水池添水。
天气炎热,蚯蚓这种生物天性喜凉不耐热,因此每天都要多次加水保持湿润才行。
“明叔,赵老师。”
李强大老远就跑过来了打招呼,顺带介绍了养殖场最近的进展:“这批蚯蚓我们养了一个月的时间了,现在水池里面小蚯蚓数目已经不少啦!”
听到这些汇报消息,李强显得十分兴奋——毕竟这些小小虫子将来都是用来喂养猪只的最佳天然饲料呀!
刘明也走上前拿起铁锹随便在泥土里挖了一下,很快就有不少蚯蚓被翻了出来,它们扭动挣扎的模样让人为之一亮。
蹲下身仔细观察一番,那些红色的、大小不等的蚯蚓们尽显活力十足的姿态。
他随手挑拣两条较大的,它们长约手指粗,且头部明显有个小白环特征。
“差不多可以了!”
刘明果断地说出判断之后拍拍手告知身边负责照看的小辈,“再等七天左右,你就能把这些成熟了家伙捞出来处理了。”
他还进一步耐心地讲解经验:“记住哦,具备白色环状标志的那种一定要送回水池,让其繁殖下一代幼崽哟;至于其他的个头相近同类则挑选出来放到外面晒太阳直至完全干透为止,最后研磨加工成粉末形态储存下来备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