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年初五,翠云观率先派人到县城知会李九霄,翠云观已经答应翻修翠云观,而且大年初八就能动工。
有了翠云观的带头,其他寺庙道观纷纷响应。
经过云霓裳的粗略估计,翻修各大寺庙道观所需的劳动力需要上万,已经大大减轻赈灾压力。
令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李九霄已经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批准翻修扩建玉泉县与上京之间的官道。
身为户部侍郎的云崇德同时上书附议,恳请永泰帝批准。
消息火传回到上京。
三位宰相在政事堂内为了这件事展开唇枪舌战。
云国忠的意思自然是批准,之前他就有过这方面的想法,但总体不够李九霄提出的议案成熟,如今有了更好的方案他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至于杨元录,则是反对此举。
“李九霄在奏疏上写得很清楚了,这种方式叫做以工代赈,在这重要的事情上你不该反对。”
云国忠皱眉说道。
杨元录冷哼:“你知道翻修扩建这条官道需要多少银子么?”
“往常我们都是征收民夫徭役施工,如今李九霄提出的方式是雇佣模式,我们还要支出大量的工钱,保守估计在二十万两以上!这还没算上工程本身所需要消耗的银子,林林总总加起来百万两都打不住。”
“如今西边战事吃紧,每天消耗的银子数以十万计!”
云国忠反问:“若是百万两银子就能安抚这些灾民,我想陛下还是舍得的。”
杨元录不以为然:“白花花的银子都扔给这些穷鬼做什么?他们配么?”
二人争执不下,最后把目光放在薛知庆身上。
政事堂有三位宰相,当意见不合时就需要第三位来投票决定,所以薛知庆的意见十分重要。
“老薛,你怎么看?”
杨元录淡淡笑道。
谁不知道薛知庆向来都听他的话?
大乾明面上有三位宰相,实际上只有两位,一位是杨元录另一位是云国忠。
至于薛知庆?
不过是杨元录的附庸罢了。
所以杨元录十分笃定薛知庆会赞成他的意见。
云国忠微微皱眉,心中不断叹气。
看来这件事得由他亲自游说陛下,否则李九霄的计划推进不了。
正想到这儿,薛知庆忽然开口。
“杨大人,我觉得云大人说的话有几分道理,依我看就将这份议案递交到陛下面前吧。”
杨元录陡然皱眉。
薛知庆怎么敢公然跟他作对?
想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