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永乐年间。
“是啊,教材需要标准化,答案只需要一种。”
进京赶考的士子聚在一起,无奈的吐槽,顺便怀念宋朝。
优待士绅、刑不上大夫都是次要的,明朝虽然不比宋朝,但也不差。
他们怀念的是宋朝的科举答题。
宋朝也考四书五经,和明朝一样,摘录一句话,问你的看法,再结合时政解析。
但是宋朝可以引用圣贤的观点,也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可以说服别人。
所以,宋朝开宗立派的人比较多。
明朝当然也可以,不过难度比宋朝大多了,所以士子们怀念宋朝。
但很明显,这群士子没有受过清朝的毒打。
从不同的两本书中各选一段话,然后截取半段,凑成一句话,再问你的理解。
你不仅要清晰的记得两个半段话出自何处,用圣贤的观点解释清楚。
还要理解两句话合在一起有什么含义,再运用圣贤的观点解释。
当然,你也可以自命不凡,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不过得不了高分。
运气差的时候,遇到文字狱,还要被抓进去。
比现在的阅读理解难多了,总说现在的阅读理解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
但你只要记个大概,或者主旨,编出来的回答也和正确答案八九不离十,总能得分。
换成清朝,许多考题,连孔子复生都写不出正确答案。
当然了,也没有正确答案,因为出题官也不一定知道。
清朝许多出题官都是绞尽脑汁出题,标准答案是没有的。
等所有人把卷子交上来,出题人慢慢找,找到一份最好的,然后说一句:此子所答与我所想相近,给个高分吧。
“小声些,小心让官差听到,取消你的科举资格。”
“你们说现在去还能找到陨石吗?”
“找这玩意儿干嘛?”
“据说陨铁可以打造的神剑。”
“呦,腾哥儿还要饮马翰海?”